情緒反應
情感細膩、豐富,情緒易波動是青少年的心理特點之一。疫情剛發生時,也許還很從容、淡定,甚至在線下輔導班被取消後還會興奮、雀躍。但是随着疫情日益嚴峻,生活、出行、娛樂等漸受影響,焦慮、緊張、恐懼、煩躁、憤怒等負性情緒也會随之而來。
軀體反應
因疫情防控需要,疫情期間需要盡可能避免外出,加之受焦慮、緊張、恐懼等情緒的影響,青少年容易出現胸悶、心慌、疲乏、頭暈、食欲下降等軀體不适,睡眠也會不規律。
認知反應
青少年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對社會缺乏足夠的了解,認知的發展還不成熟,易敏感,思維方式容易片面化、絕對化。例如,青少年會有對理想、完美世界的憧憬,較難接受不完美的現實世界,對疫情防控可能會出現片面、偏激的想法。
行為反應
疫情期間,青少年使用看手機、打遊戲的時間可能會增加,甚至沉迷于此,影響生活和學習。另外,由于活動、交往的限制,青少年的人際交流可能會減少,負性情緒若得不到及時疏解,也可能會出現一些過激、沖動行為,如發脾氣、摔東西等。
下面列出了一些青少年在疫情期間常見的心理困擾和醫生的專業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每天有确診病例,很擔心自己和家人也會被感染,一切都不香了,怎麼辦?
(1)允許自己出現這些擔心的想法,這些想法在讓我們不舒服的同時,也會增強我們的自我防護意識,激發自我防護行為,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與家人;
(2)告訴自己“我和我的家人可能會被感染”隻是我的想法,并不是事實;
(3)适當轉移注意力:通過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安排一些任務來轉移注意力;
(4)适當減少對疫情信息的關注。
窩在家裡,睡眠、作息不規律,怎麼辦?
(1)回顧過去1-2周的生活,選擇比較典型的1-2天來梳理目前的生活作息;
(2)列出你希望的作息時間表;
(3)列出可以幫助自己從目前的作息到希望的作息的所有方法,比如設置獎賞、找人監督等;
(4)記錄新的作息;
(5)必要時重複以上步驟。
刷手機或打遊戲的時間總比計劃的長,很難控制,怎麼辦?
(1) 列出過度或經常超時刷手機、打遊戲的好處與壞處,并進行比較,明确每日刷手機或打遊戲的頻率與時間,必要時與父母商議;
(2)設置獎懲措施,例如如果做到了到點停止刷手機或打遊戲,給予自我獎勵;
(3)打遊戲前,設置好鬧鐘或其他提醒方式,例如讓家人監督;
(4)列出有助于我們轉移注意力的活動清單,到點時,從清單中挑選一些活動來做,轉移注意力;
(5)把手機、遊戲機等放在不容易看到的地方。
窩在家裡,除了學習好像什麼都做不了,覺得很無聊,怎麼辦?
(1)盡可能多地列出愉快活動清單,即做哪些活動時自己會感覺到愉快?下圖清單僅供參考;
(2)當自己覺得無聊時,從愉快活動清單中挑選一些活動來做;
(3)暢想多年(如1年、5年、10年、20年、30年等)後的自己,想過一個什麼樣的生活;
(4)問一問自己:為了多年後的自己能過上想過的生活,自己現在可以做些什麼?列出來,然後行動!
學業、生活壓力大,不知如何排解,怎麼辦?
(1)聽一些的放松音頻;
(2)列出壓力源,比如作業特别多、父母對自己要求嚴格、跟同學有矛盾等;
(3)針對每一個壓力源,盡可能多地列出能幫助自己緩解壓力的資源,比如人、事、物等;
(4)列出可能的解決方案,并去行動!
與家人發生沖突,覺得不被理解,怎麼辦?
(1)先讓自己冷靜下來;
(2)回顧一下沖突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3)問一問自己:在整個沖突發生過程中,有哪些方面需要被父母理解的?比如自己需要放松,隻是偶爾玩了遊戲,并沒有不學習;
(4)問一問自己:在整個沖突發生過程中,我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5)勇敢、自信地向父母表達自己的訴求,明确提出希望他們在哪些方面給予自己更多的理解,并承諾自己會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
面對家人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的各種唠叨,容易煩躁,怎麼辦?
(1)先讓自己冷靜下來;
(2)試着讀懂家人唠叨背後的語言,很多都會與擔心有關,比如擔心我們不注意防護會感染病毒,擔心我們會沉迷于遊戲、荒廢學業等;
(3)嘗試與家人唠叨背後的語言溝通,勇敢并自信地提出自己的訴求,例如在某方面提醒我一次就可以了,必要時各退一步。
給青少年家長的溫馨提示有哪些?
作為青少年的家長,在嚴峻的疫情下,更要做孩子的榜樣,包括:
(1)尊重并踐行各項疫情防控政策;
(2)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緊張、害怕;
(3)理性地與孩子交流疫情信息,避免把自己可能的一些消極觀念傳達給孩子;
(4)關注、理解并接納孩子的心理反應,在孩子需要時及時給予支持與幫助;
(5)幫助孩子建立有規律的作息,合理安排疫情下的學習和生活。